图片

寻访英雄足迹 重唱《浏阳河》----学报编辑部党支部红色党员活动纪略

作者: 时间:2020-11-23 点击数:

11月21-22日,冒着毛毛细雨,学报编辑部党支部全体党员前往红色老区浏阳市,寻访英雄的足迹,缅怀先烈的光辉业绩,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。

浏阳是湘鄂赣苏区中心区域、新中国十大将军县之一。火热的革命战争年代,毛泽东、朱德、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播撒革命火种,留下了光辉的足迹。胡耀邦、王震、宋任穷、杨勇、王首道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诞生于此并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,开国将帅中就有30位浏阳籍将军。

         胡耀邦故居:心在人民,利归天下

胡耀邦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中和镇苍坊社区西岭山脚下敏溪河畔。故居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,房屋成“凹”字形布局,依山而建,坐北朝南,土木结构,属于典型的清末湘赣边界民居风格建筑。1915年,胡耀邦出生于此,并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。1931年,胡耀邦离开家乡踏上革命道路。1962年,他回到家乡调查研究在故居住了一个晚上。

胡耀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,曾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总书记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,胡耀邦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。

胡耀邦“一身正气深得人民敬爱,两袖清风堪称为人楷模”。在日常生活中,他严格要求自己,艰苦朴素,谦虚谨慎,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。

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,胡耀邦一家就居住在北京东城区富强胡同的团中央宿舍。1984年,为了警卫工作的方便,他才搬到了中南海附近的一条胡同里。在富强胡同的老房子里,胡耀邦一住就是29年。这房子只在1976年修过一次。身边的工作人员提出让他配置些家具、调换房屋,都被他拒绝了。

1989年4月20日,在胡耀邦逝世后几天,记者走进他家,一进胡耀邦卧室,就被屋内的情景惊呆了:卧室面积约15平米,写字台上,放了3部电话机,一本简单的台历,一幅老花镜,十几支铅笔,生前使用的茶杯竟是装过咖啡的旧玻璃瓶。床上的褥子上还打了补丁,床头柜上放着一只用来十几年的台灯,破裂的灯口处包了一层厚厚的胶布。

胡耀邦说:“共产党是给人民办事的,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。”他对家人和亲属要求非常严格,绝不允许有一点特殊化。

1982年的一天,胡耀邦的一个侄子去看望一位在某县当领导的亲戚,透露出想找个工作的念头,那位领导曾与胡耀邦相熟,便答应了。得知此事后,胡耀邦很生气,他对这位领导说:“你这不是拆我的台吗?”他坚决要求这位领导把自己的侄子退回农村去。

党员在胡耀邦旧居前合影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秋收起义纪念馆:红旗猎猎,战鼓铮铮

秋收起义纪念园景区位于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人民路34号,占地104.8亩,主要包括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、标语巷、秋收起义历史陈列馆、纪念广场等部分

纪念馆前有一座巨大的红旗雕塑,黑色的大理石基座上,一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,红旗前面是一个代表胜利的 V字造型,红旗和 V字中间是两只紫色的手臂, 一手举着一枝步枪,一手高擎着火炬。雕塑象征着秋收起义那段光辉的岁月。

进入纪念馆大厅,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群雕: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在往前走。有的战士手握步枪,有的战士拿着长矛,其中一名战士高举着红旗,红旗在风中呼呼作响。看到这个雕塑,我好像看到了九十多年前秋收起义时红军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场面,听到了战场上传来的鼓角齐鸣,闻到了战场上弥漫的滚滚硝烟。

1927年9月9日,毛泽东组织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,部队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,并攻占了多座县城,建立了自己的政权。9月19日,各路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。当晚,毛泽东在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。会上经过激烈争论决定放弃攻打长沙,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。红军从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。

红军群雕

红旗漫卷

烽火连天处,峥嵘岁月稠。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给浏阳留下了200余处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,成为这片热土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。这些红色资源如一座座历史丰碑,见证着一段段轰轰烈烈的岁月,永远闪耀在中华大地上。

寒风习习,细雨飘飞。入夜,我们徜徉在浏阳河畔。河岸灯光璀璨,河面微波荡漾。在步行街,一群年轻人正在跳着时髦的现代爵士舞,许多市民在围观。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得太不容易了。这时,远处的桥面上传来了《浏阳河》熟悉的旋律:浏阳河,弯过了几道弯,几十里水路到湘江。江边有个什么县哪,出了个什么人,领导人民得解放……

联系方式 Tel:0738-8325172 Email:ldjournal@163.com
Copyright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
主办单位: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